1、氯离子含量的准确测定通常采用银量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或电位滴定法。解释: 银量法:银量法是一种经典的氯离子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加入已知过量的银离子与样品中的氯离子进行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然后,通过测定剩余的银离子含量,推算出原来样品中的氯离子浓度。
2、硝酸银滴定法: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复合肥等物质的氯离子含量测定。方法提要:在微酸性溶液中,将绝薯试样与定量的硝酸银标准溶液反应,使氯离子转化为氯化银沉淀。使用高铁铵钒作为指示剂,并通过硫氰酸铵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硝酸银。试剂:1 硝酸(1+1)。
3、工具/原料:AgNo3溶液,稀HNO3。原理:Ag++Cl-=AgCl(沉淀)。在被检测的溶液中先加入稀的稀HNO3溶液,排除离子的干扰,如OH-碳酸根等。再滴加硝酸银溶液。判断A,有白色沉淀,则溶液中有氯离子。判断B,无白色沉淀,则溶液中没有氯离子。
4、测定水中氯离子的方法主要有硝酸银滴定法、硝酸汞滴定法、电位滴定法和离子色谱法4种。其中硝酸银滴定法是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见《水质 氯化物的测定 硝酸银滴定法》(GB11896~89)。
5、滴定法:通过滴加已知浓度试剂,根据反应终点确定氯含量。 比色法:氯与试剂反应生成有色产物,根据颜色强度定量氯含量。 重量法:溶解样品,转化氯为可测定化合物,测定化合物质量计算氯含量。 电势测量:将氯离子选择电极浸泡在溶液中,测量电势变化以推算氯离子含量。
因为弱酸的电离常数是根据氢离子浓度来计算的,而电位滴定法是在滴定过程中根据指示电位和参比电极的电位差或溶液的pH值的突跃来确定终点的方法。在酸碱电位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剂的不断加入,被测物与滴定剂发生反应,溶液 pH 值不断变化,就能确定滴定终点。
醋酸是一种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以下电离平衡:CH3COOH CH3C00- +H+。解离常数K是描述弱电解质解离平衡的重要参数,其值与温度有关。在一定温度下,K 可以通过电位滴定法进行测定。电位滴定法是通过滴定计量液体中的离子浓度变化,从而确定滴定终点的位置。
在酸碱滴定中,电位滴定法特别适合于弱酸(碱)的滴定。它能够精确测定弱酸(碱)的浓度,且不受溶液pH值变化的影响。
电位滴定法 电位滴定法是测定物质解离常数pK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采用电位滴定法测定物质解离常数时要注意数据处理的技巧,因为选择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能给实验数据的处理带来很大的方便,节省大量时间,同时能够提高数据的准确度。
电位滴定法:通过电位滴定法,可以测得一元弱酸常酸Ka的值。在电位滴定过程中,将稀释的弱酸溶液与等体积的稀释的碱溶液混合,随着滴定的进行,溶液的电位值不断变化,当溶液的电位值达到临界值时,弱酸和碱完全等比地反应,此时可以测得弱酸的常酸Ka值。
电位滴定法首先可用于有色或混浊的溶液的滴定,普通滴定法是依靠指示剂颜色变化来指示滴定终点,如果待测溶液有颜色或浑浊时或在没有或缺乏指示剂的情况下,终点的指示就比较困难,或者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指示剂。电位滴定法还可用于浓度较稀的试液或滴定反应进行不够完全的情况。
是通过测量滴加试剂对滴定体系电位的影响,从而确定滴定终点的一种滴定方法。在滴定终点前,滴加试剂对滴定体系电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试剂持续滴加,当试剂滴加到足够量时,电位的变化将发生突变,这就是滴定的终点。
CBS-1D全自动电位滴定仪的工作原理基于电化学测量,其核心机制是通过监控电极电位的变化来推断离子浓度的精确值。首先,滴定仪配置了合适的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两者结合形成一个工作电池,待测溶液就构成了这个电池的一部分。在滴定过程中,滴定剂会被逐步加入溶液中。
全自动电位滴定计采用柱塞式滴定方法,此方法由单片机精准控制滴定过程。在滴定过程中,通过采集电极的动态信号,记录滴定池内溶液的电位变化。溶液在滴定过程中产生不同的电位变化,这些变化随着滴定液的加入而逐渐增大。
电位滴定法是一种基于电位变化的滴定方法。它利用溶液中特定物质与滴定剂反应产生电位变化,通过测量这种电位变化来确定滴定过程的终点。电位滴定仪是用于测量这种电位变化的专用仪器。2 电位滴定仪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电位滴定仪由电极系统、电位计和控制系统组成。
首先,卡尔·费休法,简称费休法,由Karl·Fischer在1935年提出,是一种容量分拆测定水分的专一且精确的方法。经过改进,它已成为许多物质水分测定的首选标准。库仑水分测定仪则常用于气体中水分的快速测定,尤其适用于痕量水分的检测,对于碱性物质或共轭双烯烃的测定则需谨慎使用。
测定环境:环境中的湿度、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测定结果。例如,在潮湿的环境中,样品中的水分可能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测定方法:不同的测定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样品和实验条件。
在滴定过程中,用滴定器的滴定管将碘机械地加入含有样品的溶剂中。水是根据消耗的卡尔费休试剂的体积来定量的。容量测定法最适合测定百万分之100至1000的含水量。
在等当点处,浑浊程度达到它的最大值,即光的透过率是一个最小值。 一个特殊的评估方法进行曲线最小值的测定(“MINIMUM最小值”)。对显示最大值的曲线用“MAXIMUM最大值”方法进行评估。例:测定制冷润滑剂中阴离子表面活化剂的含量。例: 离子形表面活化剂的测定(浊度滴定法)。
各有各的优势吧,梅特勒的相对操作比较简单,中文的。万通的操作比较麻烦,至于性能什么的,没有太大区别吧,毕竟都是业内数一数二的。
卡尔费休法简称费休法,是1935年卡尔·费休(Karl·Fischer)提出的测定水分的容量分拆方法。费休法是测定物质水分的各类化学方法中,对水最为专最为准确的方法。经过不断改进,提高了准确度,扩大了测量范围,已被列为许多物质中水分测定的标准方法。
电位滴定与以前的化学滴定相比不用指示剂而以电动势的变化确定终点,终点确定,没有主观性,不存在观测误差,结果准确。不受样品溶液有色或浑浊的影响,适合于颜色深,混浊液及无合适指示剂的溶液测定。易于实现连续,自动,微量测定。操作麻烦和数据处理费时。
电位滴定法与一般的化学滴定法相比,优点如下:普通滴定法是依靠指示剂颜色变化来指示滴定终点,如果待测溶液有颜色或浑浊时,终点的指示就比较困难,或者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指示剂。电位滴定法是靠电极电位的突跃来指示滴定终点。
总的来说,电位滴定和一般化学滴定在原理、操作和准确度上有显著区别。电位滴定更适用于需要高精度的实验,而一般化学滴定则更适用于简单的滴定实验。
不同之处在于分析化学中的滴定法是通过指示剂来确定终点,由于计量点和指示剂指示的终点不一致,导致其存在一定误差。在仪器分析中,点位滴定法是通过滴定过程中原电池电压的变化来确定终点。
电位滴定是靠电位突变来计算它的终点的。需用仪器:电位滴定需要用参比电极,使用电位滴定仪或者pH计的电位档测定。操作过程:测定过程一边滴定,一边记录电位。计算方法:根据滴定液的体积和电位的二级微商计算。当达到滴定点时,电位会发生突然的变换,被称之为突跃点。按照突跃点消耗的滴定液体积进行计算。
实验目的 1.掌握电位滴定法测量离子浓度的一般原理;2.学会用电位滴定法测定难溶盐的溶度积常数。方法原理 当银丝电极插入含有Ag+的溶液时,其电极反应的能斯特响应可表示为:如果与一参比电极组成电池可表示为:进一步简化为:式中包括和r(Ag+)常数项。
在等当点之后,加入的Ba2+和Cl-对电导产生净贡献,因此溶液电导线性上升。这是因为Ba2+和Cl-的加入使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增加,进而提高溶液的电导。此时,溶液电导线性上升。由两直线交点便可确定滴定终点。交点处,溶液的电导达到最大值,此时Ba2+和Cl-的浓度达到最大,反应完全。
影响:①此法所用的氧化剂碱性酒石酸铜的氧化能力较强,醛糖和酮都可被氧化,所以测得的是总还原糖量。②为消除氧化亚铜沉淀对滴定终点观察的干扰,在碱性酒石酸铜乙液中加入少量亚铁氰化钾,使之与氧化亚铜生成可溶性的无色配合物,而不再析出红色沉淀。
的其他离子有 Ag+ ,SO3- ,S2O32- ,CO32-,等,故检验SO42- 的常用方法是:向试液中加HCL和BaCl2,当有沉淀时,就表明试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了。
b 、微量的 NO3 - 可用硝酸试粉来鉴定。⑽ NO2 - a 、在微酸性溶液中, NO2 - 与加入的对氨基苯磺酸和 α -萘胺作用,生成红色的染料。b 、试液用 HAc 酸化,加入 KI 溶液和 CCl4 振荡,有 I2 产生, CCl4 层呈紫色。
方法甲比较靠谱 首先加入稀盐酸,无沉淀和气泡,则排除了CO32-、SO32- 然后引入Ba2+,有沉淀的话,就只可能是SO42- 方法乙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加入Ba(NO3)2 因为假设溶液中有亚硫酸根(SO32-),加入Ba(NO3)2会生成BaSO4沉淀。